在霧雨之中,我仍記得回家的路。
冬天的東北角,是個神秘的區域,因為這裡的天氣變幻莫測,忽然想起幾年前在台東生活的日子,與氣候共生,在環境中創作著的我,從無用到有用的旅程。移居金瓜石已經半年的時間,我是夏天來到這裡的,所以與此刻的風景截然不同,想起去年的冬天,我來這裡試住一星期,碰上去年這裡最大的降雨量,而今年雖然沒那麼大雨量,但至今仍未停歇,每次上山時,總是往霧裡走去,整座山城沒有夏日的蟲鳴鳥啼,全是細雨落在植物與屋房道路上的聲音,遊客少了,只聽見遠方正在行駛的公車聲,車燈從模糊到清晰,路燈下的雨飄得像是冉冉升起的煙,仔細看,才知道是霧。我的身體在尺寸不夠大的雨衣下,感覺到雨的冰涼,總是有縫隙會碰到皮膚的,眼睛、嘴巴、手和我的腳,都能感覺到正在前往山中的風景,在眼前,也在身體裡,存放在生活的記憶中。
離開時,有時我會選擇搭公車,有時雨不是太大,我會騎著摩托車上下山,只是越上山霧越濃,雨也下的越是迷離,隨風忽大忽小,沒有固定的方向。關於霧,神奇的是,有時一轉彎,從九份越過基隆山,突然間清晰了,那是山與風到阻隔,讓霧有了路線來去,眼前是一部長鏡頭的電影,沒有換氣,直至最後。幸好,回金瓜石的路上,總是如此熟悉,我仍記得回家的路,霧在大,我都能辨認路口的樹,與隱約可見的樓房,甚至是轉彎到角度,都能細數,也許也是因為回家的路選擇不多,隨著時間刻畫在身體每日上山下山的行動中了!
金瓜石,一座早期的重要礦區,渡過近百年的風華,如今卻已淘盡了黃金歲月,回到環境給予的無價資產,依山靠海的金瓜石會如何走向未來,有時我在山中會想像著礦場的聲音,還有索道上下運送到軌道聲,這不曾經驗過的事,讓我想像聾人對於聽覺的想像世界,也許能透過觸摸來感受共振,只是這場共振之聲已經消逝,不變的是四季的流轉,如此刻冬天到霧,假使我看不見,我能感受到霧嗎?我閉上眼睛感受那濕冷的溫度,還有霧和雨的差別,一個讓空氣凝結,另一個讓空氣掉落,呼吸的速度比霧還慢,世界的進步比雨還快,而人類的瘋狂.....難以言喻,也許眼前到這裡,對於過去來說噪音面目全非,而我們仍覺得美麗。
我到瑞芳車站了,一座1919年啟用的車站,只是今非昔比,還真的難以形容這裡的美與不美,我會説:“當你看遠時,你會看見山,而這裡離海不遠,空氣很好,眼前的一切都是人類暫時留下的無用之地,我們要珍惜遠方仍在的風景,慢慢他努力眼前能更好的事。”
2020的《無用之地 _身體錄像展》走過澳門與金瓜石兩個版本的創作,隨著冬天進入後製影像剪輯工作,希望能2021的年初可以安排一系列的線上放映活動,讓這些遠方風景,能讓更多人感受,也讓作品可以延續下去,找到下一步路。
今年尾聲,世界仍是紛亂的,我們必須努力照顧自己,讓生活的平靜可以是生命的一份力量。
待續....
12.25
書毅
+
https://instagram.com/break_and_break
+
https://instagram.com/choushuyi_taipower_residence